
在抗美援朝战争中,美军派出了多支精锐部队参战,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陆战一师。陆战一师在战争中展现出了极强的战斗力,曾被志愿军高度评价为美军中最具战斗力的部队之一。
尽管美军以“怕死”著称,但陆战一师却完全不符合这一刻板印象。与美军的其他陆战部队不同,陆战一师的士兵大多是志愿兵,而非那些不得不参战的义务兵。因此,陆战一师的士兵通常敢拼敢战,吃苦耐劳。在太平洋战争的残酷战斗中,陆战一师屡次冲锋在前,充当先锋队,打击敌军。许多陆战一师的士兵表现出无畏的勇气,其中有士兵为保护战友,用自己的身体扑向手榴弹,甚至有士兵冒死将手雷塞进敌军地堡,以阻止敌人使用。
与影视剧中对敌人常常描绘成愚蠢、专业度低、怕死的形象不同,陆战一师展现的却是相反的精神。在长津湖战斗中,陆战一师在第九兵团十多万大军的围攻下,血战数日,拼死突围,成功带走了大部分重型装备和伤员。尽管伤亡惨重,但他们依然设法撤退,令第九兵团损失惨重,尤其是20军和27军受到了重大打击,完全失去了进攻能力,最终只能撤回咸镜道休整。
展开剩余80%然而,长津湖战役虽然没有让陆战一师彻底崩溃,但却给这支王牌部队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创伤。陆战一师原本气吞山河、精神抖擞地进军朝鲜,可是在兴南港撤退时,他们却已经不复之前的英勇姿态,士兵们胡子拉碴、衣衫褴褛、步履蹒跚,昔日的王牌部队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气场。从此,陆战一师再也无法恢复昔日的雄风,甚至被志愿军的悍不畏死、英勇无畏的进攻打得“恐志愿军病”缠身。
之后的三年里,陆战一师接连遭遇失败和羞辱。在阵地战中,他们先后被63军、40军和46军轮番“吊打”,丢失了多个重要阵地,并付出了巨大的人员代价。
一、63军的挤压战
长津湖战役结束后,陆战一师被送回日本休整。在经历了温泉和日本女郎的“调养”之后,陆战一师重新回到了朝鲜战场。从1951年到1952年3月,陆战一师在较为平静的东线驻守,主要执行一些围剿北朝鲜游击队的任务,并未参与较大规模的战斗。战斗的间歇,陆战一师度过了一段相对轻松的时光。
然而,随着朝鲜战场从机动作战转入阵地战,美军与中朝双方的停战谈判逐渐展开。美方代表在谈判桌上提出无理要求,试图迫使朝鲜放弃大片领土。面对美方的强硬态度,志愿军自然不会妥协,因此志愿军派出63军与陆战一师展开了对决。虽然63军的战力在志愿军中排名中等,但在前期战斗中,63军的表现已经显示出不容小觑的实力。
在前期的战斗中,63军采取了防守反击的策略,尤其是在长津湖战役中,经历过惨烈的战斗后,他们已经具备了与美军正面交锋的勇气和经验。通过修建反斜面工事和坚持“零敲牛皮糖”的战术,63军逐步消耗了敌军的力量,并成功打破了陆战一师的防线。
3月30日夜,63军发起突袭,夺取了敌人阵地,并击毙30余名美军士兵,缴获大量武器。这次战斗的胜利使得陆战一师的气势大受打击。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,63军继续发动夜间进攻,将陆战一师的防线打得七零八落。陆战一师多次组织反攻,却始终无法突破63军坚固的阵地。很快,63军接连攻占了多个战略高地,彻底击溃了陆战一师的防御。
二、“旋风部队”的猛烈攻势
与63军的防守型战术不同,40军的进攻更加猛烈。40军自东北野战军三纵改编而来,素以顽强著称。在此期间,40军经过苏联武器的换装,武器和火力都有了显著提升。特别是在攻占敌方阵地时,40军能够集中大量火炮进行打击,迅速消耗敌军的力量。
在攻占高地时,40军采用了“抓一把,连续抓”的战术,即集中兵力和火力快速攻占敌军的关键阵地,歼灭敌人一部分后便撤出,再次集中兵力重复这一过程。这个战术不仅消耗了敌人的兵力,还在阵地防守上形成了强大的威慑,使得陆战一师在战斗中屡次败北。尤其在1952年10月,40军成功夺取了陆战一师防守的钩子山阵地,击溃了美军的一部分。
三、46军三打马踏里山
1953年初,40军完成任务后,防线交由刚刚入朝的46军。46军以其强大的进攻能力继续击败陆战一师。在夏季进攻战役中,46军继续施压,攻占了多个战略要地,并成功让陆战一师在与志愿军的对抗中遭受惨重失败。特别是在马踏里山的战斗中,46军凭借强大的火力和士兵的勇气,完全摧毁了陆战一师的防线,使得美军的气焰大大受挫。
最终,经过一系列的失败和羞辱,陆战一师在朝鲜战场上的威名彻底破灭,曾经的王牌部队,已经变成了连战连败的“断脊之犬”。
这场战争的胜利,证明了志愿军的战斗力和决心。在毛泽东的精妙指挥下,中国军队不仅战术上得到了提升,还在与强大敌军的斗争中不断积累经验,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。
发布于:天津市